于淑珍近照
于淑珍是德艺双馨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是天津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于淑珍红极一时,她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李双双小唱》《泉水叮咚》《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
于淑珍出身贫苦,她是家中长女。婚后,丈夫一直支持于淑珍补贴娘家。丈夫本来也是男高音歌唱演员,后退居幕后,全力以赴支持于淑珍,他们的婚姻也是一首深情隽永的歌。
2018年11月7日,于淑珍的老伴因病离世。如今4年过去了,她的晚年生活怎样?
吕远与于淑珍是事业上的好搭档
1979年,著名导演谢添筹拍影片《甜蜜的事业》时,邀请于淑珍演唱影片的主题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这首歌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秦志钰等作词,吕远、唐诃作曲。歌曲完成后,吕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于淑珍演唱。
于淑珍对歌曲的理解能力非常强,来北京试唱一遍,就得到了创作组的集体认可。
当时《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于淑珍录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民乐伴奏,一个是电声伴奏,后来流行开来的就是电声伴奏版本。
《甜蜜的事业》尚未公映,主题曲就已经在全国流行开来。该歌曲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2019年6月,《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还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成了于淑珍最经典的代表作,每次她去外地演出,观众都要求于淑珍唱这首歌。
歌唱生涯中,于淑珍演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不下1000次。《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成为一代歌迷和时代的记忆,于淑珍的人生也如歌声一样流淌……
青年于淑珍
1936年,于淑珍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9人。于淑珍是家中长女,下面有8个弟弟妹妹。
她8岁丧母,后父亲再婚,有几个弟弟妹妹是于淑珍的父亲和继母生的。
按说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矛盾很难处理。然而继母宽厚待人,从不怠慢继子继女。因此于淑珍从未与继母闹过别扭,她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感情也很深。
解放后,于淑珍随父母来天津生活。由于家境贫困,她只上过一年学。家里一大堆孩子,父亲和继母根本养不活。作为长女,于淑珍便替家庭分忧,她16岁就开始打零工,后幸运地进入天津中大化工仪器厂当了一名学徒工。
早年于淑珍
工作中,于淑珍意识到没有文化不行,便利用业余时间读天津工人夜大。
于淑珍自小爱好文艺,爱看戏,家里买不起票,她经常扒着戏棚子看演员唱戏。参加工作不久,于淑珍得知天津文化馆招学员,便与3位女同事一起去报名,最终只有她一个人被留了下来。
于是于淑珍一边在工厂上班,一边在文化馆学唱歌。1955年,天津举行工人艺术调演,于淑珍因演唱新疆民歌《美丽的姑娘》拿了一等奖,被天津歌舞剧院录用为正式演员。
于淑珍与关牧村
刚进团时,于淑珍唱合唱,渐渐发展为唱二重唱、独唱。她一直想去音乐学院进修,但因为演出忙,于淑珍抽不出深造的时间。
于是她就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她甚至学河北梆子、京剧、京韵大鼓,以博采众长。
那时于淑珍从没想过自己会出名,她的最大心愿就是能给电影唱首歌,然后出盘盒带。
1979年,于淑珍为影片《甜蜜的事业》演唱的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她实现了这个梦醒。
1984年央视春晚上的于淑珍
尤其是1984年除夕之夜,于淑珍带着这首歌走上央视春晚后,她的名字和歌声真正红遍了全国。
她每天都能收到10多封来信,每封信她都要阅读并回复。因此于淑珍每个月光给歌迷回信,就要花去6块多钱,这刚好是一级工资。
也有歌迷要求买她的歌片(通常是两三寸见方的用照相纸制作的,上面用很小的但却是工整的字迹印着一首歌的简谱和歌词,偶尔还会有一些简单的图案作装饰。)一开始,她工工整整地用手誊写,后来因数量实在太多,便在单位复印。
单位认为这是于淑珍接的外活,要她给单位交20%的劳务费。
青年于淑珍
于淑珍(左)主演歌剧《宦娘》
那时于淑珍演出没有出场费,靠工资生活,根本负担不起这笔钱。谢添便从《甜蜜的事业》剧组的存留款中拿出200元交给于淑珍,解决了她的难题。
于淑珍的歌声圆润甘甜,格调清新,亲切感人,富有独特的魅力。有权威人士评价她的演唱: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
除了在歌坛取得巨大的成就,于淑珍在歌剧领域也成绩斐然,她主演的《向秀丽》《江姐》《宦娘》等歌剧,引起巨大的反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于淑珍就结婚了,丈夫闫先生是天津人,比于淑珍大6岁。他个头不高,但长相帅气。
于淑珍
婚后,于淑珍与丈夫先诞下一个儿子,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儿。早在恋爱时,于淑珍就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如实告诉了丈夫,并说:这些年我一直在替父亲和继母养弟弟妹妹,以后结了婚,我这份责任也不能丢。如果你不能接受,现在与我分手,我也不怪你。
男友回答于淑珍:我没有那样小肚鸡肠。一个连娘家都不爱的女人,也不可能爱别人。如果你对娘家冷漠,我真的会考虑与你分手。
婚后尽管有了一双儿女,家庭开支比较大,但于淑珍的工资基本补贴娘家了,丈夫的工资用来养家。父亲和继母生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上学、结婚成家都指望于淑珍资助。
娘家遇到什么困难,第一个找的就是于淑珍。有时她在外面演出,丈夫就帮助岳父母家处理各种问题。
于淑珍生活照
丈夫本来也是男高音歌唱演员,如果夫妻俩都出去演出,一双儿女无人照顾。为了成全于淑珍,丈夫便主动转入幕后工作,他先在办公室搞后勤,后进入舞美队从事布景造型工作。
丈夫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很辛苦,虽然母亲经常过来帮忙,但很多事情都要丈夫亲力亲为。
碰到孩子晚上感冒发烧,丈夫一个人抱着孩子去医院。他不能骑自行车,孩子打完点滴后,他带孩子回家时,已经天亮了。
由于天天在家做饭,丈夫的衣服和头发每天都顶着菜味,同事能准确说出他中午在家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于淑珍与关牧村
而且,丈夫精打细算,不敢乱花一分钱,他戒烟戒酒,买菜货比三家。为了省下5毛钱,他甘愿多走两里路。
但丈夫从不在于淑珍面前诉苦,他的很多不易与艰辛,她都是从邻居或同事那里了解到的,心里很感动。
于淑珍是党培养起来的歌唱家,以感恩的心对待一切。她不怕苦,不怕累,视歌唱为生命。有一次在银川一个矿区演出,因为是冬天,山路上全是泥和雪,汽车一直跋涉了6、7个小时才到达矿区。
于淑珍晕车,吐了一路,她下车时连站都站不稳。演员们问她,今天还演不演。于淑珍说:演,观众也没有吃东西,一直在等着我们。
为群众演唱的于淑珍
于是于淑珍带领演员们连口热水也没喝,就上台演出。因为恶心,于淑珍呕吐了几次。
有一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于淑珍与同事们连演了3个多月,西安是最后一站。这时于淑珍的嗓子充血了,但5场音乐会的票已经卖出去了,有人提议让于淑珍休息两天再演。
天呀,80多人的演出团队,光在西安两天的吃吃喝喝,就是一大笔开支。如果退票,又会给当地剧场带来压力和麻烦。
于是于淑珍带伤演出,每场音乐会她都是主角,要唱8首歌。有人要她假唱,于淑珍坚决不同意,说这是欺骗观众。
于淑珍
回到天津后,于淑珍的嗓子不是充血,而是出血。经过治疗,声带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伤痕。
于淑珍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从没缺席过。只要她有演出,就是家里最大的事,丈夫包揽一切家务,照顾一双儿女,让于淑珍一心一意唱歌。
每次于淑珍在天津演出时,丈夫就告诉一双儿女:你们说话走路都必须小声,别吵了妈妈休息。
往往于淑珍吃过丈夫做的中饭后,就开始上床休息,积蓄充沛的精力和体能,以便晚上演出。
于淑珍与丈夫(右)和书法家朋友
1998年,于淑珍退休了,丈夫早几年就退休了。退休后,有学生慕名找于淑珍拜师,于淑珍觉得自己没有上过正规音乐学院,声乐功底不扎实,坚决不收学生。
还有艺术院校以高薪邀请她做兼职教授,于淑珍也婉拒了。有人说于淑珍傻,自动放弃挣大钱的机会,她却很淡然。
在于淑珍看来,自己是工人的女儿,能走到今天已经很知足了。
丈夫退休后曾遭受退休综合征的折磨,于是他便让于淑珍上老年大学。天津市老年大学离于淑珍家不远,在丈夫的陪同下,于淑珍报了书法班。
于淑珍创作书法作品
于淑珍第一次去上课,很多人还以为她是来学校教声乐的。得知她也是来学书法的,大家都很激动。
于淑珍练楷书、行书,一直在书法班学了7年。随后她又在绘画班学了3年,能把牡丹、梅花画得像模像样。
2009年,天津歌舞剧院举办建院50周年庆典晚会,于淑珍心脏病犯了,丈夫照顾她吃过药后,她仍然坚持晚上上台演出,并坚持真唱。
2012年,于淑珍76岁了,而丈夫已经82岁了。丈夫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现在他老了,于淑珍开始照顾老伴。她给老伴做饭、煲汤,陪他上医院。
于淑珍画作(一)
于淑珍画作(二)
2014年,老伴高血压、糖尿病越来越严重,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于淑珍每天都要照顾老伴服药。偶尔,她去外面演出,也会将老伴带在身边。
于淑珍的一双儿女都没有从事歌唱艺术,儿子在北京工作,一家在北京定居。女儿一家在天津定居。
于淑珍和丈夫一天天老去,一双儿女也人到中年了,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肩上的担子很重。
儿女每次过来看父母,来来往往都很辛苦。他们都是普通人,要为生活奔波忙碌,于淑珍和老伴都不忍心加重他们的负担。
牵手到老,只羡鸳鸯不羡仙
早在2006年,于淑珍就召集儿女开会,提出自己和老伴住养老院。其实一双儿女都很孝顺,担心父母住养老院被人非议。
于淑珍说:不要在乎别人的议论,我觉得住养老院对两代人都好。你们都是孝顺的好孩子,我和你爸心里有数。
于淑珍和老伴的退休工资,足够支撑起他们在养老院的生活。老两口不用做饭,一日三餐由工作人员照顾,衣服也有工作人员帮忙清洗。平时大家还可以一起聊聊天、看看报、唱唱歌,一点也不寂寞。偶尔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保健医生负责治疗。
儿女来养老院看望于淑珍夫妇,也可以顺便在养老院吃饭。见父母在养老院里生活很舒心,一双儿女的心也踏实了。
于淑珍夫妇生活照
以前一双儿女最怕晚上接到于淑珍夫妇的电话,担心有什么意外发生;现在父母无论多晚打电话过去,儿女心里都很坦然。
2018年,老伴已经88岁了,身体非常虚弱。为了多陪伴老伴,于淑珍只接天津和北京周边的演出。
尽管工作人员将老伴照顾得很好,但于淑珍也要给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这年11月7日,老伴因脏器衰竭不幸离世。在养老院的协助下,于淑珍和一双儿女操办后事也省了很多心。
于淑珍
送别老伴,一双儿女要将于淑珍轮流接到家中养老。于淑珍不同意:我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与你们都不一样,住到一起两代人都会不适应。你们也要为儿女操心,还要生活,不能整天都围着我转。
在于淑珍的坚持下,儿女只得同意让她继续住养老院。
老伴刚走那段时间,于淑珍心理波动很大,看见房间里老伴的东西,她就会睹物思人流泪。后来女儿赶过来,默默将父亲的东西打包,存放在母亲的家。
一双儿女几乎每天都打来电话,与于淑珍聊天,纾解她内心的悲痛。女儿在天津离得近,还会经常过来看望妈妈。有时女儿在家里煲个汤或包饺子,也匀出一份给妈妈送过来。
左起:柳石明、郭兰英、王昆、于淑珍
儿子过年一定是要陪母亲在一起的,父亲走后,每到春节前几天,儿子就会将于淑珍接到家中过年。等过完元宵节后,再将母亲送回天津的养老院。
其实住养老院,老人也需要儿女的孝心,儿女切不可将父母推到养老院就什么也不管,那样对双亲也是伤害。
2019年11月7日,是天津歌舞剧院建院60周年,单位举办庆典演出。这天也是于淑珍老伴的周年忌日。但于淑珍忍着悲痛登台演出,观众将最热烈的掌声献给她。
亲情温暖下,于淑珍渐渐走出了丧偶之痛。现在她依然住在养老院里,过着自由自在的集体生活。
她每天准时吃饭,还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有时闷了,还可以找敬老院的其他老人一起聊天。
于淑珍
遇到平时的节日,养老院会组织大家在一起聚餐、联欢,于淑珍一点也不寂寞。
2022年12月,于淑珍已经86岁了,依然在养老院里颐养天年。生活在温暖的养老院里,于淑珍心情开朗,精神愉悦,气色很好。儿女也不用为她担心,可以安心地工作和照顾家庭,两代人都对这种生活状态很满意!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erbi.cc 搞笑故事 蜀ICP备202100619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