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税源分类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税源登记)

时间:2023-07-27 浏览:35 分类:娱乐资讯

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的税收征管改革中,随着税收征管和稽查的分离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从“管户”转变为“管事”。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个人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的现象:税务管理人员调查研究的少,认真分析纳税人经营情况、纳税情况、税收结构的少,更多的纳税人依靠自行申报掌握税源、指导税收征管。如果申报不实,偷税漏税由稽查部门处理。这样一来,税源管理就出现了“缺口”,管事者和管理员在相当程度上脱节。由于税收的征管和查处始终处于变动和磨合的状态,没有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功能“缺位”。大厅的办税人员不再足不出户,趴在桌子上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材料,无法主动采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分局(所)税务员税源控制薄弱。从过去专门的管理员去工厂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变成了远离企业的静态管理,坐在报表上。他们辖区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导致大户管得不细,小户漏得多,“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目前,在税源管理过程中,仅以实现税收收入的多少为标准,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放在重点税源管理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税收征管基础薄弱,给了一些故意偷税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纷纷取消、失传,而新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不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有的被动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希望省局给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方法和手段。近年来,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的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无法利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对税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此外,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未完全建立,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滞后。问题三:部门之间协调不力。从外部来看,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地管理、城建、地税等部门的配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共享。从内部看,税收征管查处部门之间、部门(股)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加强税源管理方面仍存在工作脱节,协调不畅。没有形成健全的各方面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的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尚未建立。问题4:税源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第五,经济的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对接,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人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都在加剧,使得征税对象多样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多样化,增加了纳税确认的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得税源管理陷入被动。二。关于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可见性强,重要性高。全面提高税源控制管理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精细、规范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一体化加强税源管理监控。(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位责任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个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各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个部门要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要做到制约、协调、粘合、管理、检查一起,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率。做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和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确保征管业务流程紧密衔接、高效运行。基层单位是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纳税人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测和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是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涉嫌偷税企业、偷漏税户、新增户、关(休)户、注销户、异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减少税收死角。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或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制,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发现和监控税源。(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根据税源管理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和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集中的特点,整合优化税源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大中型企业、纳税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和城镇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重点关注税源流失风险高的环节和领域,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税务管理人员的职责

加强纳税人开业、变更、停业(复业)、注销、异常户和歇业检查登记的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专项清理工作,减少偷税漏税。2.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期、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聚焦五个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体系,减少税收流失。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首先是把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结合起来。要求每一位税收管理员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等报税等信息,将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税源跟踪或纳税人动态管理紧密结合,主动掌握税源情况,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二是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多种有效方法,分析评价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评价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价与税收分类评价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形成税务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收征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促进分析评估,促进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工作机制的完善。(4)加强检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健全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程序,提高日常检查效率;加大检查和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检查”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混乱、税收征管基础薄弱的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收专项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努力做到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检查到位,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规范到位;同时,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分析、解剖和宣传。作者:山东省枣庄市地方税务局台儿庄分局。税源是税收收入的基础,税源管理是收入组织的中心环节。加强税源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地方税务部门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税部门税源管理的现状,必须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加强税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地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并就如何加强基层分支机构税源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税源管理职能“缺位”。在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中,随着税收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从“管户”转变为“管事”。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个人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少一多”的现象:税务管理人员调查研究的少,认真分析纳税人经营情况、纳税情况、税收结构的少,更多的纳税人依靠自行申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如果申报不实,偷税漏税由稽查部门处理。这样一来,税源管理就出现了“缺口”,管事者和管理员在相当程度上脱节。由于税收的征收、管理和查处之间缺乏统一和规范

大厅办税人员不再走户,按报表收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申报材料,无法主动采集纳税人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基层税务管理人员税源控制能力薄弱。从过去专管员到工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导致大户管得不细,小户漏得多,“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凸显。二是部门之间协调不力。从外部来看,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地管理、城建等部门的配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共享。对内,税收征管查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加强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脱节,协调不畅。没有形成健全的各方面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的税源管理机制,与现代税源管理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尚未建立,社会税收综合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人员少,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政府官员太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太少。基层税源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负担重,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税源管控,导致纳税人信息不全。同时,税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二。关于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全面提高税源管控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精细、规范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一体化加强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一事一议、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位职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各岗位职责交叉或缺位。三个部门要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要做到制约、协调、粘合、管理、检查一起,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率。做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和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确保征管业务流程紧密衔接、高效运行。基层单位是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纳税人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测和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税源

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税收管理员的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层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度和税收管理员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积极性。3.建立税务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平台,可以规范税务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流程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方便管理员查询各种涉税信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3)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充分利用税务信息化手段加强户籍管理,使实际户数与系统户数一致。加强纳税人开业、变更、停业(复业)、注销、异常户和歇业检查登记的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专项清理工作,减少偷税漏税。2.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期、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聚焦五个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体系,减少税收流失。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首先是把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结合起来。要求每一位税收管理员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等报税等信息,将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税源跟踪或纳税人动态管理紧密结合,主动掌握税源情况,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二是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多种有效方法,分析评价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评价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价与税收分类评价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形成税务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收征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稽查促进分析评估,促进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工作机制的完善。(4)加强检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健全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程序,提高日常检查效率;加大检查和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检查”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混乱、税收征管基础薄弱的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收专项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努力做到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检查到位,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规范到位;同时,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分析、解剖和宣传。

税源管理的思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税源分布越来越广,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同时,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进一步增强,税源监控难度越来越大。绍兴是中国比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税收形势乐观,税源培育力度不断加大,税源监控更加理性和科学。但对潜在税源的挖掘仍缺乏深度和广度,仍有不少纳税人游离于税源管理之外。一证多股、无证经营、虚假关闭等偷税漏税现象仍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收流失和税源弱化。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源管理,说明我们对税源的监控还有待加强,我们对税源的管理还有待规范。作为一名基层税务工作者,笔者在多年的税务稽查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税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税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不仅需要部门内部的密切协调与合作,也需要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因此,如何加强现阶段的税源管理,应成为各级税务机关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一,从战略层面重视税源管理。首先,要加强宣传辅导,规范纳税申报程序。建立分类纳税申报缴纳制度,做好宣传辅导是税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水平和能力,也可以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核算能力,使国家税收政策深入人心。同时,要规范纳税申报程序。虽然我们在绍兴地区实行了软盘申报和PC卡申报,减轻了税务员的工作量,但仍需提高税务员的操作技术和软件性能。为方便纳税人,还可以开辟电话申报、电子邮件申报和邮寄渠道。其次,要注重监督机制的规范化。根据不同的监控对象实施不同的监控方案,如对纳税人的监控、对主要税源的监控等;不同行业或不同经济类型的监测;监测不同的经济领域;对特殊税源的监控要有适应各自特点的科学监控方法。直接监测与间接监测相结合。事前监控、过程监控和事后监控是并行的。对主要税源、中央税源和个别集贸市场的监控不仅要有重点,而且要平衡。在监控机制上,要把人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有机结合起来。再次,要建立税源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和管理制度。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相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共享税源户信息资源。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与工商、银行、公检法、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作,以及国税、地税的内部协作。我们应该对具体内容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对作为和不作为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判断。同时,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对无照经营、偷税漏税行为采取公告或曝光等惩罚措施,鼓励广大市民积极举报,使偷税漏税成为社会上的“过街老鼠”,赢得全社会对税务机关清理偷税漏税行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依法治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及其管理系统

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税务登记代码制度,赋予个人和企业法人由税务机关分配的唯一税务代码,明确这一代码的使用范围和管理要求,使这一代码的使用范围和管理要求与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信用等相关联。从而实现税收管理信息的联网,及时发现未登记的纳税人,堵住偷税漏税的漏洞。最后,要做好经济税源的调查分析。在这项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将虚假信息和数据纳入税源分析系统。二是认真收集和整理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和税源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准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经济增长对税收的影响和未来税收增减趋势。3.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税源的特点,适时对税源户、重点行业、重点税源进行普遍或专项调查分析,抓住重点行业、重点税源进行普遍或专项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税源的特点,做好税源发展变化的登记、统计、分析和预测工作。第二,从战术层面,注重税源管理。从地方角度出发,使措施具体化、有针对性、责任明确、方法科学,达到既关心培育税源,又严格管理税源的目的。一是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税务机关队伍建设,坚持从严原则,努力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税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直接关系到税源管理的质量,尤其是对纳税人的纳税辅导,会直接促进其业务素质和纳税意识的提高,而纳税人意识的提高可以使税源管理少走弯路。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1 .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征管制度培训。2.对纳税人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包括服务内容、方式和程序等。3.审计技能培训,包括财务会计知识和审计方法、手段和程度等。笔者认为,提高税务人员的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优化税源,使税源管理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建立和实施科学严格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和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实际上是抓好税源管理的关键,是全面提高税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突破口,是新时期税收工作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立新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前提。建立“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以管事为主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实现这一前提的有效载体。按照属地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采用按地区分组入户、分行业的方法,明确管理员的职责范围、主要职责和任务,便于管理员及时对责任区内纳税人的户籍管理、税基管理、税源管理等情况进行月度调查分析。及时催款,每月清理欠税。定期纳税评估,深入纳税人核查和监测经营状况。总之,税收管理员是联系征税人和纳税人的桥梁和纽带,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是税源管理的关键。钍

一些纳税人通过不开、少开或虚开普通发票的方式偷税漏税。为防止税收流失,实行税收源头控制,应积极推行“以票治税”的方法。卖方给买方开具白条或非法报销凭证的,买方可凭买方开具的非法报销凭证向税务机关举报。一经查实,举报人可享受一定比例的发票奖励。此外,“以发票治税”还应将发票纳入计算机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假发票、无效发票和白条的打击力度,扩大合法发票的使用空间。第四,大力开发和推广税源监控应用系统,提高监控效率。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与核销、滞纳金征收、稽查对象筛选、税收综合统计分析、税收核算与监管、税收信息查询等全面纳入计算机管理。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坚持“相对集中统一、有机结合”的原则,使之成为规范统一的大公司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逐步实现税源监控的“数据分类、分层、加工、数据共享”,达到税源监控信息口径统一、明晰及时、接入完善、科学简便的目的,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作用。第五,积极推行“纳税人信用等级”法。纳税人可以根据纳税表现分为三类,分别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纳税申报表,同时开辟三种不同的纳税渠道,从而产生信用等级的荣辱感。在此基础上,采取三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依法纳税责任,解决纳税人不报、迟报、漏报问题。对违规报道者,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二是加强纳税申报审核,解决纳税申报质量低的问题。纳税申报表不完整、数值逻辑关系不一致的,必须要求纳税人重新填报;对于申报无收入的,必须进行动态审核。第三,加强监督检查。经检查发现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表不符合税法规定,主管税务机关未予处罚的,不仅要处罚纳税人,还要追究税务机关原审核人员的责任。第六,加强税源户检查。税务机关要适应新形势,转变观念,树立大检查意识,把税源户检查纳入日常检查范围,平时做好本职工作,及时发现和堵塞税源漏洞,要有重点检查意识,重点检查连续三个月未申报、确实难以发现的异常户。同时,要加大对偷税漏税户的打击力度。一旦被查处,他们必须缴纳税款和罚款。触犯刑律的,必须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决不能以罚代赔、以罚代刑。为了震慑那些动机不纯的税源户。税务机关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第七,建立和完善税收援助和税收保护机制。由于人力和财力的限制,税务机关不可能将所有税源纳入控制范围,特别是隐性税源和流动性税源,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扶税护税网络,形成全方位的扶税护税格局。同时,通过建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纳税援助和护税积极性。此外,虽然我们的《税收征管法》规定了部门和单位应支持和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但没有明确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和保护税收的义务和责任,以及法律责任

税源监控怎么办

(一)提高认识,重视、加强税源分析队伍建设。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转变对税源分析的思想认识,客观评价税源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税源分析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人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员素质低,税源分析质量不高。各级税务机关要在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税源分析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对专业人员的培训。1、提高分析意识。税收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税收管理的整体效能离不开税务干部的支持。作为税务干部,注重税源分析是经济税收理念的实际运用,不仅有助于服务收入中心,也有助于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培育更多税源。因此,要着力提高全体员工的税源分析意识,齐心协力做好税源分析工作。2.培养专业团队。税源分析属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专业人员优化工作、提高质量不可或缺。专业人员除了掌握税收计划检查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市县两级税务机关要像一些培养资产评估师、证券分析师的单位一样,重点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税源分析师的配置,不断提高专业分析师的素质。(2)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搭建税源监控分析平台。税源分析的目的是做好税源管理,实现应收税款的征收。税源分析是税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为税源管理服务。税源分析的研究分析对象离不开税源管理的对象。没有税源管理,税源分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好税源分析,需要强有力的税源管理作为保障。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优化税源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税源管理。1、开展税源普查,建立税源账册制度。为了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税源底数,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税源底数簿制度。税源底本的内容应包括各税种的纳税人数量和纳税情况。各税源底本应反映连续税源的情况(一般应容纳3-5年),以便分析比较税源变化情况。各税收征管单位应建立、使用和保管税源账簿。为了有效实施税源底本制度,在实施税源底本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税源普查,对普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确认后,登记填写税源底本。2.加强税源管理,重点落实五项措施。一是实行分类管理。比如年度纳税总额细分为六个档次,分别是:10万元以下、10万-30万元以下、30万-50万元以下、500-100万元以下、100-500万元以下、500万元以上;按经济区域分为发展区域经济税源、稳定区域经济税源和落后区域经济税源。第二,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税源的全方位管理和监控,应从监控家庭税源、税源金额和税源是否足额入库入手,实行税源动态跟踪和分类管理。三是利用CTAIS现有税源信息资源,按行业、税种、税目建立重点税源统计报表,从满足历年数据提取、分析、比对的需要入手,形成按行业、监控区域即时统计分析查询系统。第四,根据建立军转

新征管模式中的管理职能有所弱化,应通过建立税源管理责任人制度予以弥补和强化。税源管理责任人原则上分段设置,重点税源按户或行业设置。其职责主要包括: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管理,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收集相关涉税信息,督促未申报纳税和拖欠税款的纳税人,监督检查纳税人发票使用情况,宣传税法和税收。在制度上,要加强目标考核,对税源分析材料的申报要求、申报时间、分析步骤、分析内容、分析方法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并建立日常考核台帐;同时,将责任区和责任人管理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对不达标的单位,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3)拓宽渠道,改进方法,提高税源监控分析质量。1.建立机制,实现税收执法理念从税收任务型向税源监控型转变。实施经济税源按结构、按行业分类管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和收入理念上实现从收入任务型向税源监控型的转变。在对各基层管理分局的目标考核中,要更加注重对税源管理水平和收入质量的考核,提高考核指标的实用性,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税源监控管理质量进行细化考核,以税源管理质量作为判断税收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彻底改变税源监控统计分析只由计划统计部门做的错误观念。基于此,我们应该建立配套的评估机制,形成统一的体系。2.强化措施,实现税源由分户监控向行业监控、链条监控转变。一是选择产业,确定重点,实施“梯级税源”战略。为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税收管理理念,我局逐步建立了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税收管理系统框架,加强重点税源管控,优化税收核算管理,建立科学的税收预测预警机制;将全市税源划分为现实支柱税源、新兴税源、潜在优势税源三个“梯队”,实行分类培育、承上启下的梯级税源监控管理策略,形成了3354个新兴税源、3354个潜在税源的纵向税源制度体系,并具有递增的循环性和动态连续性。关于实际骨干税源,我们严管窄管,应收尽收。在全市税源普查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那些税源相对集中、行业特征明显、征管薄弱或容易出现问题的行业,作为经济税源分类管理的重点行业。二是探索行业规律,分析经济指标,开展各种典型调查。为了掌握我市各行业的规律,我们在每个行业选取了几家典型企业开展调查;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消耗、财务会计信息、行业标准等情况,在典型调查、实际测算、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税源变化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为什么税收增长与工业增加值增长差别很大?”“为什么有的企业税负极低?”等等,进行了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实施经济税源分类管理的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监测、分析对比,我们发现,对于某一行业,往往可以用1-2个主要信息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我们根据确定性和真实性的原则,确定了各行业的主要控制指标;同时,根据行业实际情况,确定2-4个指标作为辅助控制指标,对主要控制指标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微观监控和宏观监控的有效结合,真正掌握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经济税源变化情况。四是将行业经济税源管理提升到产业链管理。企业和行业之间要有固定的产业链。为了真正做到深入管理税源,及时掌握经济税源,我们非常重视国家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对行业税源的影响。在已经实施的经济税源分类管理中,我们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即利用产业链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信息,采取交叉比对的措施,构建立体化税源监控分析管理机制。(四)因地制宜,分级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1、加快税源分析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拥有了广泛的经济税源信息后,如何将这些数据运用到分析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税源分析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加快。首先要加强硬件配置,保证专业分析师拥有一台性能好、质量高的电脑。其次,要普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税源分析的程度,利用计算机处理大量的经济税源和税收信息,通过分类和综合比较,生成及时、准确、全面的税收分析报告;需要重新开发税源分析软件,与高平台软件对接,与防伪税控系统配合,实现信息共享。2.加强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加强横向联系,就是税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各级经济、计划、统计、地税、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建立密切的信息网络,掌握经济动态和发展趋势;加强纵向联系,就是要加强税务系统内部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及时准确地通报税源变化情况,保持信息畅通。(5)充分利用,科学分析,为组织税收做好服务。1.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税源的变化是通过数据来体现的,数据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税源分析的成败,不真实的数据最终会导致误导;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必须重视税源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及书面表述的真实性,既要有定性的说明,又要有定量的证据,用真实的事实确认税源变化的发展趋势,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2.坚持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相结合,注重数据的经济性和宏观性。在决定经济税收和分析税源时,不能只讲税收,也不能只看静态数据而不看动态数据。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人的纳税行为也在不断发展。税源分析要结合宏观经济信息,重点分析经济发展对税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税制和税收征收的原因,注重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的结合,坚持从经济和纳税人发展的角度看税源。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如何填写?为什么要填写?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一般填写审核征收企业或核定征收企业。填写《企业所得税分类表》,是税务局根据审核或批准征收情况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依据。附:企业所得税分类:(1)纳税人按其税源规模(主要包括年应纳税所得额或年应纳税所得额、利润等)分为重点纳税人和非重点纳税人。);(二)根据纳税人的财务会计状况,分为查账征收企业和核定征收企业;(三)按纳税人的纳税方式,分为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和地方纳税企业;(4)纳税人按照信用等级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纳税人;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如何填写?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一般填写审核征收企业或核定征收企业。附:企业所得税分类:(1)纳税人按其税源规模(主要包括年应纳税所得额或年应纳税所得额、利润等)分为重点纳税人和非重点纳税人。);(二)根据纳税人的财务会计状况,分为查账征收企业和核定征收企业;(三)按纳税人的纳税方式,分为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和地方纳税企业;(4)纳税人按照信用等级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纳税人;

如何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实施税源专业化团队管理

根据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的工作要求,纳税评估专业化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施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团队的管理效果,才能真正有效整合征管资源、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一)成立高素质的评估专业队伍。纳税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评估分析后对纳税人的约谈,难度很大,要在不使用稽查情况下,让纳税人服气、缴税,需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更要具有很强的职业敏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尽管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员的一项职责,但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些干部不具备纳税评估的能力,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除纳税评估工作外,还须承担企业的各类涉税管理事项,日常管理事务较多,难于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税收管理员全员评估不利于评估质量的提高。建议针对纳税评估的工作特点和干部业务素质,在一个税务分局(所)设立相对稳定专业评估岗,抽选业务水平强、综合素质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业务骨干,专门全局的从事评估工作,增强评估力量,这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要健全对评估人员经常性培训机制,特别是强化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与纳税人的约谈技巧等系统培训,不断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二)规范评估流程和操作。突出狠抓“四规范”,即:规范评估执法程序,规范评估文书和评估报告审理,规范案件移送(对评估案件达到移送稽查标准的,坚决移送稽查局进一步查处),规范评估与稽查的关系,消除评估是“协商式稽查”、必须到户检查的误区,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重在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与申报数据的案头分析,发现疑点;通过对纳税人的约谈举证,排除疑点和发现问题。(三)完善和充实评估指标模型。深化分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税收征管系统数据,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充实行业评估指标、预警值和评估模型。通过部门间的联动、整合,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时效性,覆盖不同税收业务管理要求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体系。(四)创新纳税评估方式方法。以行业评估、税种评估为重点,分别强化年度税负评估和多税种联动评估;结合风险点核查,针对性组织区域评估、季度评估、月度评估;重视并随时加强案头分析工作,提升评估的实效性;分阶段开展纳税评估案例点评、优秀案例评比活动,把工作考评和案例交流培训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干部技能,促进评估深化。(五)优化评估服务促和谐。纳税评估的核心任务是帮助纳税人查找问题、防范风险,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而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这是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评估分局与管理分局的显著区分标志。在准确定位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实现评估成果的知识管理,由此及彼地运用到其他同类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努力促成税源管理从“能动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的转变,淡化组织收入职能,“零补税”才是评估工作的真正目标。(六)健全评估督查评价体系。在严格评估责任追究制和考核制基础上,一是完善复核复查制度。由业务科室对基层评估完成情况进行复核,重点复核评估资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评估程序的合规性与有序性,数据分析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复核基础上,每月抽取一定比例的评估企业上门复查,复查结果列入月度绩效考核。

二是定期开展评析交流。建立“问题分析讲解—领导评价决策—部门采取措施—领导小组抓好督查—解决存在问题”的良性循环机制,有效提升评估入库税款、评估规范操作、评估资料上报、评估工作任务落实、执法风险降低等五项工作绩效。(七)建立科学有效评估联动机制。纳税评估作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税收征管各个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其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环节,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是促进纳税评估协调运行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的组织形式,理顺、规范纳税评估与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主要环节之间的流程关系,建立健全“四位一体”联动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在当前税源严重匮乏的形势下,要致力通过加强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的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良性联动,促进税源管理质量提高。一方面,提升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税收稽查水平促进纳税评估。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类别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职责和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规范管理员税源巡查的项目、内容、下户频率和工作底稿制度,将税源监控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岗、分解到人;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税源监控方式的转变,把税源管理与税收分析紧密衔接起来,逐步实现主要依靠税收分析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整合简化各类调查核查等事务性工作,避免涉税信息重复采集和税收管理员重复下户,使税收管理员能够集中精力加强税源管理;改变对异常票证、异常指标按单一项目进行核查的简单作法,实施按户归集分析异常项目,根据异常项目的发生频度和风险度大小,把核查工作和税源监控分析结合起来,据以精选评估对象;积极发挥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按照准确选案、重点打击的要求,形成以查深化评估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整合信息系统功能,提高征管数据分析及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管理信息系统,增加联动综合管理功能;应加快税收管理员平台的搭建,强化对“四位一体”系统功能的基础支持;优化数据提交整合发布平台,重点强化税收分析、预警监控、查询分析、数据发布、报表处理等功能,规范数据发布,提高整体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