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央视新闻_广电总局出台新规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和收视率为何造假愈演愈烈

时间:2023-06-22 浏览:33 分类:娱乐资讯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央视新闻_广电总局出台新规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和收视率为何造假愈演愈烈

● 电视台和广告商一味追逐收视率,甚至将收视率作为评判节目质量和主演能力的唯一标准,完全忽视了电视节目的质量,为制假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收视率数据

● 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收视收听率统计工作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央视新闻_广电总局出台新规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和收视率为何造假愈演愈烈,对数据的采集和发布进行监督。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预、破坏收视率统计工作,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收视率,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

● 评级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数据的盲目关注和对现状的模糊认识。唯有改变这种唯见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造假现象

4月1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要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协调收视率(点击率)统计工作,监督数据采集和发布。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扰乱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点击率)。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 数十年来,评级造假屡禁不止,甚至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在业内人士看来,《规定》不仅首次正视评级造假的行业问题,而且还明确了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这是继中国视听大数据之后打击收视造假的又一重要举措。

造假问题由来已久,且日益隐蔽、复杂多样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评级从进入中国那天起,就伴随着各种议论和质疑。 有人钦佩,有人鄙视。

“评级造假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且在资本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复杂。” 中国传媒大学曾庆瑞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收视率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观看某一频道或节目的观众占市场总观众的百分比。 假设市场A有100名观众,如果其中10人观看新闻联播,则市场A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为10%。

电视剧收视率“注水”一直是行业老大难问题,但由于长期缺乏更加公开透明的数据,大家只能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勉强利用。作为参考。

2016年夏天,《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四篇报道,指控收视率造假,揭露了一些人贿赂样本户以提高收视率的违法行为。

2018年9月,导演郭靖宇在微博发长文揭露卫视收视率造假黑幕,称其制作的电视剧《母亲之路》被电视台长期搁置,原因是他收视率不愿花钱,成本高达7200万元。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收视率的公信力跌至谷底。

随着评分造假事件的曝光,不少人对评分数据的生成过程颇为好奇。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雁南曾撰文称:收视率是通过调查获得的,收视率调查不是一个指标,而是一系列指标,而收视率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这个看似简单的数据的获取,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采样、测量、统计计算过程。

调查过程大致分为五个步骤:首先,根据市场规模(全国、省或市市场)和受众特征确定抽样框,并按照以下原则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户。随机抽样,形成固定的收视率调查。 一个样本组,如300户、500户或更多,其目的是将样本推广到总体,这是所有随机抽样调查的基本目的。

然后,在选定的样本户中安装人员测量仪器或保存日记卡。 目前,国内收视率测量主要采用人员测量仪器和日记卡。 全国网,部分省网,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网基本都采用人表模式。

第三,要求样本家庭的每个成员在观看电视时通过人员测量装置或日记卡通过按键或做笔记来记录其观看行为。

四、人员测量仪每天深夜自动将这份记录通过电话线或其他通讯方式发回调查公司,日记卡每周由调查公司收集一次,并制作新的日记卡将在下周保留以供将来记录。

最后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央视新闻,调查公司对恢复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最终获得以人(而非家庭)为单位的收视率,并将其分发给订阅者,从而完成一个收视率数据的生产周期。

刘雁南还指出,目前常见的造假手段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二是篡改数据。

一味追求高收视率电影制片厂花钱买假数据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2009年原广电总局对收视率买卖两端人员进行了严格排查,并于2013年出台22条新规对收视率进行重组。 2014年,国内首个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发布。

2015年8月,由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司牵头,中央电视台联合多个省级电视台、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签署《恪守社会责任反对媒体自律公约“只收视率”。

2018年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称,已采取相关措施,会同有关方面进行调查。 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9月17日,中国电视剧制作行业协会发表声明称,将呼吁全行业形成共识,共同抵制造假收视,努力营造中国电视剧健康有序发展的新环境。行业。

当所有人都在尖叫、殴打的时候,为什么还有人铤而走险,制造虚假收视率?

“主要原因是我们行业崇拜收视率,相关部门对相关问题缺乏系统、严格的管理。” 曾庆瑞认为,这种收视崇拜主要表现在盲目关注数据、看不清现状。 这种现象会导致行业仅仅通过评分来判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是非常不科学和不正常的。

对于造假收视率的来源,据影视作家胡欣(化名)介绍,电视台和广告商盲目追逐收视率,盲目追求能“带收视率”的明星,甚至将收视率作为衡量收视率的唯一标准。节目质量和主演能力完全忽视了电视节目的质量,从而为假收视数据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现在的电视剧要想卖给一线卫视,就得请一些大牌明星,当红的“小鲜肉”或者“流量女星”来当主演,只有他们的剧才被认可由这些电视台。接受。” 胡欣表示,没有大牌明星主演的电视剧和当红的“小鲜肉”,即使剧情紧凑、高潮迭起,也不可能上一线卫视,只因电视台买电影看演员,不看剧情,“但一些当红明星和流量“小鲜肉”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央视新闻_广电总局出台新规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和收视率为何造假愈演愈烈,仅仅依靠网络包装炒作和喷子营销,就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胡欣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一些“流量明星”拍出来的所谓电视剧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央视新闻_广电总局出台新规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和收视率为何造假愈演愈烈,其实除了自己的粉丝之外,并没有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收视率自然上不去。 一旦被公之于众,将会极大地影响其商业价值,所以制作方不得不购买假收视率。 “劣币驱逐良币,常年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购买收视率的代价越来越高。”

采访中,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将评级造假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规则制定的错误引导。 当前广电行业生态环境存在“收视第一”的问题。 只有收视率高,才有广告资本的投入,进而带动明星自身的发展。 这种流量崇拜会导致粉丝盲目打榜等行为,让观众忽视作品本身的优劣。

二是技术漏洞带来的问题。 当粉丝打排名时,技术无法识别重复率和活跃度,都汇总为观看量。 这是一个虚假的数据呈现。 这种技术漏洞会带来大量的粉丝数据造假,甚至成为一种公开露骨的文化。

“与粉丝排名带来的虚假数据不同,收视率调查公司会利用其操作中的保密性和不透明性,直接修改数据。” 朱伟说道。

依法开展统计活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2005年,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统计管理办法》,对理顺统计工作机制、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发言人就《规定》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近两年,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

对此,朱伟认为,当前广电行业统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在于,随着粉丝经济的增长,粉丝对数据的最终呈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相比于原来纯粹依靠作品质量来获取收视率,特定明星本身带来的数据流量影响了作品的传播,破坏了整个影视行业的生态。” 朱伟表示,这需要广播电视行业对数据统计的标准有新的界定,优秀作品的评价方法要有新的规则,以保证优秀作品得到广泛传播。

曾庆瑞直言,目前广电行业的收视统计并不完全是电视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更多的是市场机制的结果。 “收视率造假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很多新的问题就会不断涌现。因此,要解决造假问题,必须对症下药。首先要杜绝收视率崇拜。”第二,对于电视行业作品的评价标准要有更完整的要求,不能以收视率作为核心因素。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技术角度来看,收视率只是量化数据,本身并无善恶之分。 就像金钱一样,你可以用它来做善事,也可以用它作恶。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收视率,而在于其用户是否误用、滥用了收视率。

此次《条例》为依法开展收视率(点击率)统计相关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打击收视率(点击率)造假行为作出了初步制度安排数据。 其中,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协调收视率(点击率)统计工作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央视新闻,并对数据采集和发布进行监督。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扰乱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点击率)。

第二十一条同时增加:“广播电视行业各单位负责人不得擅自修改统计人员依法汇总整理的统计数据,不得要求统计人员伪造、篡改统计数据。 “统计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统计数据,不得拒绝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抵制对违反统计法律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第二十七条明确了广播电台统计工作监督的主要内容。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支持、配合国务院统计部门的统计监督工作。

“在收视率统计的监控机制方面,需要采取专家和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作品的质量。专家保证作品的质量,而技术人员则需要寻找互联网的技术漏洞。率和收视率,以及重复率和僵尸粉丝的智能筛选和审核。” 朱伟说道。

朱伟认为,互联网上使用的“日常活动”也应该纳入数据统计的标准。 在评级调查的监管机制中,依靠自律是行不通的。 只有通过相关监管部门的强制手段,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 标准不仅应该包括收视率的统计数据,还应该包括观众的反馈和专家的评价。”

彻底杜绝造假现象,仅收视率论不可取

为了整治收视率造假这一老大难问题,广电总局从2019年开始谋划,推出了一套“组合拳”。

2019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正式上线,并开始在其公众号“中国视听大数据”上发布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 虽然页面布局有些简单,但由于样本涵盖了全国1.4亿有线电视和IPTV用户的直播观看行为数据,加上数据清理相关工作,这个收视数据绝对是国内最权威的收视数据。

目前,这个数据正在慢慢改变收视数据生态。 据《娱乐商业观察》统计,2019年12月24日,官方收视数据排名首次与CSM59城卫视收视排名出现较大差异。 其中,CSM59城排名靠前的节目在中国视听大数据中仅排名中等。 不过,经过近半年的持续监测和发布,CSM59城的收视数据已经越来越接近中国视听大数据中的数据排名。

业内人士表示流量明星数据造假央视新闻,为配合《条例》的发布,相关部门在《关于换发2019年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A类)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参与买卖收视率或者参与造假收视率的组织,不予补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并吊销其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曾庆瑞认为,要有效遏制评级造假,应加强相关法律、强化监管,主管部门严厉打击。

对此,朱伟建议采取“黑名单”与“红名单”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即对艺术家、公司、作品等进行信用评估,如有相关违规行为,将被纳入其中在“黑名单”中。 应将缺乏流量的优质作品纳入“红名单”,在国家层面进行推广,改善整个影视行业的生态环境。

“还要加强对影视剧特别是网络影视作品的审查。影视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我们社会文明的体现。” 朱伟表示,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结合算法,提高评级调查的技术门槛。

“收视率的收集不应由地方台进行,应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统一调查,应接近GDP调查模式,以免收视率和观众造假。”最大程度的收视率。” 曾庆瑞说道。 应以收视率和其他数据作为参考,避免将收视率与兴趣直接挂钩。 只有彻底改变这种唯收视论,才能从本质上杜绝造假现象。 (记者赵莉实习生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