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汉字。——人字哥】
【一字一人,字如其人,每个汉字就是一个人,
以刨根问底的精神,探寻每个字的前世今生。——人字哥】
自如果单看字形,是目上一丿,会让人误以为和眼睛有关,但看下字形演变就知道,其实是鼻子的象形字。
人要介绍自己时,通常会用食指会指向自己的鼻子,所以表示鼻子的自也就自己的意思。
古人表达一个含义通常都是一个字,在后来汉字复杂化的过程中,两字组词是一个常规现象,而且这两个字往往含义相同,这反而成了解读一些汉字的钥匙。当你不知道一个字意思的时候,看看和他组词的字。比如:
自己、自我。这里自、己、我都是相同含义。
再后来,自有了一个延伸含义,表示从此开始的意思,比如自从、自由,这里自、从、由都是同一个意思。自由初始含义和自从类似。
《康熙字典》给到了自的古文,更接近鼻子的象形。
这个字产生于《说文解字》之后,据《康熙字典》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的《篇海》中。
咱的本意也很好解读,口加自,口中说自己就是咱。
上自下犬,很好理解,就是狗鼻子。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狗鼻子最灵敏,能够分辨很多气味,就用臭来表示嗅觉或者气味的总称。
《说文解字》解读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这里臭应该是动词,和今天的嗅同义。所以臭的古代发音也是如嗅。臭的本意有这么几种,嗅觉、气味的总称、好的气味。
今天臭大部分指不好的气味,但古代的臭,大部分指好的气味,比如《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表示兰花的香气。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一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臭也是指香气。这一句表示——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有冻死的骸骨。
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了,是不是到了近代,臭才演变为不好的气味?看《康熙字典》的两个表示恶气的例子,来自《尚书》和《庄子》,说明臭在先秦就同时表示好的气味和坏的气味,具体要看上下文意思。
《康熙字典》:臭——又惡氣。與香臭別。【書·盤庚】無起穢以自臭。【莊子·知北遊】是其所美者爲神奇,所惡者爲臭腐。【正韻】對香而言,則爲惡氣,海濵逐臭之夫之類是也。
嗅字《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说明出现在东汉之后。
从臭和嗅的关系,很容易看出嗅是臭的分化字,他把臭的嗅觉和动词嗅的两个含义接过来承担。
《康熙字典》解读嗅——【集韻】與齅同,以鼻就臭。【廣韻】以鼻取氣。
东汉之后的造字,不如之前严谨,但也尝试解读下造字本义,嗅为口加臭,口代表什么?也可以就是嘴,因为嗅毕竟也要口腔参与。另外嗅和齅相近,口是不是也可以解读为鼻的代号。
《康熙字典》接着给了嗅的两个应用,一个是《论语》,一个是《庄子》——【論語】三嗅而作。【莊子·逍遙遊】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嗅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为什么《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许慎遗漏了?这种可能性很小。《论语》中的字遗漏可能性很小。另一种可能是,嗅是后来替换的,《论语》和《庄子》原文不是嗅字。
现在出版的简体字繁体字版本不用看了,尽可能找找古代的影印版,这个不会有再写的错误。翻看四库全书影印版《论语》和《庄子》,都是嗅字。这个影印版晚于《康熙字典》,意义不大,但是宋明的影印版又很难找。但是《论语》的注释毕竟有很多版本,其中关于“三嗅而作”有这么一种解读: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表示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论语》原文是: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结合上下文,嗅为狊很准确。狊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
一、犬视的样子。二、鸟展双翅。三、古书上说的一种像猿的动物。确实是第二种和雌雉能呼应起来。但继续发散思维,其实“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中嗅也可以是子路的行为。
《康熙字典》中关于嗅的第二个例句是——【莊子·逍遙遊】嗅之,則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
这段首先有两个错误:一是逍遙遊無此文,是在人閒世。第二个,醒应该是酲。
这也就是《康熙字典》常出现的一些小瑕疵,毕竟当时编写这本大字典时间紧任务重。另外,这种字典只是罗列信息,但是不能主观点评。
我个人分析,在《庄子》原文里嗅应该是齅,那时候嗅还没造出来,后来嗅出现后,再印刷《庄子》就改为了嗅。这种猜想的真相大白,只能是在东汉之前古墓里找到竹简的《庄子》,否则就只能一种接近真相的猜测。
这种课题在过去的文字解读书中很少见到,有时候深感孤独,也觉得任重道远。
这个字划归走部首也不错,《说文解字》解读就一个字,行也。但这个行和别的走字旁的字有何区别?还是在于臭,因此罗列在此。
首先说读音,《汉语大字典》标注xiòng,读若胸的四声。这源于下文提到的“香仲切”,但《说文解字》提到臭聲、《廣韻》《集韻》也说音嗅,因此我觉得读xiòng是一个误会,应该是和溴读音相同。
《说文解字》:行也。从走臭聲。
《康熙字典》:【廣韻】【集韻】香仲切,音嗅。
其次说含义,《说文解字》说行也。唐朝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还提到叫“低头行”。在《玉篇》中还提到还可以组一个词:?,疲行貌。
总结下来:表示行走、低头行走、疲劳行走三种含义。
如果单从的走加臭来思考,臭表示风较为合理,走加臭就是走路带风的意思,疲劳行走带风可能性小,低头快走带风有可能。
七、?:同义字
?和相同。
《说文解字》所无。
《康熙字典》:【字彙】義與近,誤分爲二。
【玉篇】尺又切,音臭。水氣也。
溴:水+臭,水气非常妥切,这本来是一个生僻字,但是后来用它来代表一个元素,这个字又成了常用字。
溴,元素符号Br,一种非金属元素,赤褐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性质很毒,能侵蚀皮肤和黏膜。可制染料、照相底版、镇静剂等。
这个也是汉字生命力强大的一个原因,出现新鲜事物,可以给旧字赋予新的含义,而不用新造字。
《说文解字》:米麥也。从米臭聲。
这个字读音很奇特,在古代应该是和嗅同音,不知道何时变为qiǔ。在一般字典里,只有两个字读音qiǔ,糗和搝。
糗在古代是常用字:《尚书》、《礼记》、《周礼》、《左传》都有出现——【書·費誓】峙乃糗粮。【疏】糗,擣熬穀也。謂熬米麥使熟,又擣之以爲粉。【禮·內則】糗餌。【註】擣熬穀以爲糗餌。【周禮·天官】羞籩之實,糗餌粉餈。【註】糗,熬大豆與米也。【左傳·哀十一年】轅頗出奔鄭,其族轅咺進稻醴、梁糗、腵脯焉。【註】糗,乾飯。【釋名】糗,齲也。飯而磨之使齲碎也。
再解读下造字本义,糗,米加臭,表示加热米时候有热气,后来多表示干粮。在今天的语境中,粮食比糗糒更为常用。
糗还表示加热食物时,黏在一起了,做饭出丑了。这种出丑还延伸到其他事情,糗事就表示所有让人出丑的事情。在今天这个泛娱乐时代,糗事成了人们日常一笑的需求点,糗事百科可以发展成一个平台。因此这一个不太常用的字又成了热点。
首先看读音:xiū,不知道怎么成为一声,从过去字典沿袭,我认为应该和嗅读音一致。
《康熙字典》:【集韻】輕幼切,音?。赳螑,龍申頸行貌。【史記·司馬相如傳·大人賦】沛艾赳螑。【漢書音義曰】赳螑,申頸低昂也。【張揖云】赳螑,跳也。又【類篇】火救切,音嗅。義同。
螑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但是在比许慎更早的司马相如文章里出现了,而且这篇赋全文收录在《史记》中。
这种情况又是两种可能,一种是许慎遗漏没有收录,另一种是许慎觉得不值得收录。这个字和上文提到的嗅和狊情况还不一样。先看下原文。
司马相如《大人赋》:
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骖赤螭青虬之蚴蟉蜿蜒。
低卬夭蟜据以骄骜兮,诎折隆穷躩以连卷。
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骧以孱颜。
蛭踱輵辖容以委丽兮,蜩蟉偃篬怵彘以梁倚。
纠蓼叫奡踏以艐路兮,蔑蒙踊跃腾而狂趡。
沛艾:昂首摇动的样子。
〔赳螑〕龙伸颈高低起伏而行的样子。
螑在古籍中只有这一个用法——赳螑,生僻字,或者更准确是生僻词。如果从同义字的角度来考虑,我认为用更合适:赳螑——赳、表示龙飞行带风的样子。
因此我严重怀疑这是司马相如自己造的汉字。
汉赋在古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但是它的一个硬伤是生僻字太多,自造词太多,仿佛用的生僻字词越多,技术含量越高。到今天,我们能勉强不用字典看懂《离骚》,但是我们不用字典看不懂好多汉赋。
如果勉强给螑一个造字本义解读,虫加臭,一种行走带风的虫子,或者龙飞的样子。
首先看读音:在一般字典里,只有两个字读音qiǔ,糗和搝。
《康熙字典》:【集韻】去久切,音糗。手舉也。
再看含义,古籍中找不到一个例句。《汉语大字典》提到一个词,搝揭:手举。又是一个生僻字和生僻词的组合。
如果勉强给搝一个造字本义解读,手加臭,出手如风。
《康熙字典》:【玉篇】俗臭字。
臰拆解字形,自加死,应该是尤其指死去生物的恶气。比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臰数月乃已。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臰,亦与之化矣。——《说苑·杂言》
以上两个例句皆源于《汉语大字典》,我们见到简体横排这两篇文章都改为臭字了。
汉字编辑印刷工作者,动不动把生僻字改为同义字的做法让很多汉字的微妙差异尽失。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由网友提供或来自网络。
如有违反到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处理。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2023 erbi.cc 搞笑故事 蜀ICP备2021006193号-10